服务热线:0535-2129195 服务邮箱:gaohe@foodmate.net
联系我们

人工翻译更具创造性

   日期:2019-03-13     浏览:486    
核心提示: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与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在人工智能飞速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与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翻译机器不断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外语学习者以及翻译从业人员应积极求变,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推进人机协同、人机耦合技术的应用,提高翻译效率和专业水平。
  
  机器翻译难以应对复杂内容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语言是一种知识的工具,它传递和表达着关于世界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个学科都面临新的挑战。如果我们仅将外语视为简单的交际工具,那么人工翻译很容易被机器翻译取代。语言学是语言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未来语言学也将与神经科学、脑科学等认知科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翻译专业只有求变、应变,培养学生从语言中提炼不同文化价值的能力,使传统的语言学在革新中获得新的活力,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理论上,机器翻译在不断接近人类的翻译能力。但目前机器翻译主要适用于简单的日常会话,对于专业知识、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复杂翻译内容,机器翻译则难以应对。”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红英以贮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多个重要藏品的英文翻译为例,提出机器翻译在理解国家新推行的翻译法则、阐释文物名中的特殊词汇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杨红英表示,中文是意合的语言,与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的形合型英语存在较大不同。因此,中英互译时,由于机器难以正确划分意群,便会误将形合的特点迁移到注重意合的语言中,或将注重形合的语篇译成注重意合的语篇。
  
  人工翻译更具创造性
  
  语言交流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吴刚表示,从宏观来看,人工智能的语言翻译系统有可能取代人工翻译。但从微观上讲,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不是简单的信息交流,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的复杂问题。例如,文学翻译涉及文体风格的还原与再现,而某些由语言的多义性编织而成的审美世界,其本身便不可能找到单一而又明确的对应。再比如,在涉及政治和法律等主题的语言交流中,语句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者态度立场的微妙差异,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交流的效果。
  
  天津财经大学外语系教授温秀颖认为,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机器翻译不具备人工翻译的创造性,即机器翻译无法完成需要创造性思维的翻译任务。当然,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各语言之间译文的准确性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特定格式和稳定术语的科技、商务、法律、金融等领域的文本,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已经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翻译仍然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困难。人工智能尚无法理解对我们而言十分简单的事情,比如微小的脸部表情变化,或开心、放松、满足、满意、高兴等类似情绪间的区别。而翻译,特别是文学、影视等领域的翻译,除语言的转换外,恰恰需要捕捉人物的情绪、情感等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短期内机器还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去进行诸如商务谈判、导游、文学翻译、电影配音等具有创造性特质的语言服务工作。因此,担忧人工翻译将被机器翻译取代还为时尚早。
  
  吴刚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语言学习者只有及时转变观念,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新的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工作理念,提升知识和技能的高度、精度,与人工智能形成有效的互补与配合,才能在技术的冲击下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
  
  用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教授王文华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这个层面来讲,人工智能不可能代替人类,机器翻译也不能代替人类翻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许多外国人开始对中国故事感兴趣,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学习外语有助于我们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除此之外,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尊重文化差异,在中国故事中融入世界眼光,感受不同文化中蕴藏的优秀思想,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体系,更好地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在姜锋看来,讲好中国故事,要站在世界的角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等传递出去,向世界展示一个进步、开放、友好、真实的中国。这不仅是一个多语种的翻译问题,也是多视角、多元的综合话语能力建设的重要议题。中国话语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一个国别、语别的概念。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自信是基础。这就要求外语学科的学生以全球视野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同时也要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知识体系,为提出更多更好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查建国 仝薇
烟台传实翻译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经理:高鹤女士
座机:0535-2129195
QQ:2427829122
E-mail:gaohe@foodmate.net
标准翻译库:http://www.trans1.cn/translation


传实翻译
鲁ICP备19009238号-1 (c)2008-2019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