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同时更多的国内影片打入国际市场,如何正确翻译电影片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电影片名的翻译,国内外语界从英汉语言及文化对比角度作了诸多阐述。本文结合电影片名的美学特征,从美学角度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处理作一粗浅探讨。
电影片名翻译的美学原则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就提出“三美”翻译原则,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他在《三谈‘意美、音美、形美’》一文中指出:“意似”是译诗的低标准,“意美”是高标准,“三美”是最高标准。“意似”只能使读者“知之”,“意美”却能使读者“好之”,“三美”才能使读者“乐之”。具体来看,“意美”感心。指的是译文表达的内容和信息优美,给读者创造一种好的意境,读起来心旷神怡。当然,这里的“美”不能仅仅理解为“美丽”。有的时候,“惊险”是一种美,“凄惨”也是一种美。与“意美”相反的是,译者表达的信息内容平淡无奇,甚至粗俗不堪,趣味低下,这样的译文如何能持续地为读者接受呢?“音美”感耳。好的译文,充分利用了译语的优势,在语音的处理上别出心裁,创造出音乐一般的“美”。比如汉语四字成语多,读起来规整顺畅,抑扬顿挫,加上押韵等手法的恰当运用,听者会觉得是一种享受,会饱“耳福”。“形美”感目。语言文字整齐规则的排列,看起来就是一副艺术作品。相反,乱七八糟的一堆文字,只会使读者望而却步,带来视觉疲劳。
电影片名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再创造。如果说画的审美意义表现在色彩上,那么电影片名翻译的审美意义就体现在将原片名的美感经验传导给观众的字里行间。毛姆认为,“词有其力、其音、其形;唯有考虑这些,方能写出醒目入耳之句。”实现审美价值首先要讲求炼字,用词力求意、形、音俱美,达意传神。因此,“三美”的标准同样适用于电影片名的翻译。其基本精神体现在:意美意美要“用语言创造一种意境,气氛,浓缩原语观众的感受,并将之传导于译语观众。
中西思维差异导致中英语言的不同特点。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于直觉思维,环形思维,整体性思维,意象思维;西方人的思维则倾向于逻辑思维,线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抽象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深受传统儒教和道教影响,直觉思维和整体思维在语言上体现为汉语言的模糊美,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和讲求意合都是意象思维的结果。中文电影片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使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十分抽象的涵义,例如“一地鸡毛”、“老井”、“孔雀”“、疯狂的石头”。西方思维方式与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紧密相连,因此,英语语言强调形式层面上的逻辑和修辞,在电影片名中就更能体现西方人思维的简洁性。英语谚语中就有“简洁是智慧之魂(Brevity is the soul of thewit)的说法,因此绝大多数英文电影名十分简短,很多英语电影名只包含一个或者两个英语单词。
比如,Casablanca ; E. T. Casino ; Rocks ; Aliens ; Titanic ; ForestGump ; Waterloo Bridge等。要达到“意美”,就必须做到简洁生动地概括影片内容,揭示其主题,同时又要尽可能符合语言规范和观众的审美情趣。译名着眼于译名的意义和精神,不被原文的语言形式所束缚,使中西方观众在欣赏同一影片时产生相似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