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词。而且,在对这些词进行翻译时,存在着不少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因而影响了中外文化交流。试举英译中的几例证之。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英文译作“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如果我们把英译再翻回中文,就变成“谦卑的行政官员的花园”。
大家知道,明嘉靖初年,御史王献臣辞官回乡,买下大宏寺,改建为私家花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语意,取名“拙政园”。所以,这里的所谓“拙”,是归田者的自谦;所谓“政”指的是“浇水卖菜”一类赋闲后的田园生活,主人所要传达和强调的是退休后的闲适,将其译为“谦卑的行政官员”,就与原意相去甚远。
这种翻译,不要说外国人难以理解,中国人也看不懂!笔者孤陋寡闻,初次见到这个英译词时,尽管其中的几个英文单词都不陌生,但怎么也猜不着它所指的就是拙政园。
京剧变成“北京歌剧”。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京剧一词的英译:“Bei jing Opera”。将其译回中文,就成了“北京歌剧”。歌剧是西方最重要的古典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前身意大利佛罗伦萨演唱剧在16世纪便已出现。大约在16世纪末,西洋歌剧已基本成型,尽管opera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大约是到1644年才出现。
经过400多年的发展,歌剧早已成为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方广大听众耳熟能详。
由于京剧和西洋歌剧是各自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独立发展起来,又各自传承了太多独具特色的东方或西方人文内涵,差异巨大,是两种极不相同的艺术样式。所以,Bei jing Opera倘若只是作为一种比喻,一种戏说,倒也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就十分附会牵强,很不科学,也不准确。
按照这种翻译逻辑,我们未尝不可将opera的中文译作“意大利京剧”或“西洋京剧”。如果真的这样翻译的话,恐怕一定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但问题在于长久以来,人们却心安理得、习以为常地接受了英译戴在京剧头上的这顶“洋帽子”!
究其原由,其中未必没有“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未必没有缺乏自信、“挾洋自重”的心理在作祟。在笔者看来,Bei jing Opera这个英译最大的问题是模糊了京剧自身的特点,会给不了解或没听过或看过京剧的外国人造成误解,误以为京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opera的影响,甚至可能是opera的北京“变种”。我们不妨做一下换位思考,试想假如opera的中译真的为“意大利京剧”,完全不了解西洋歌剧的中国人看了这个译名会作何感想?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最能集中代表中华文化特点、中国独有的艺术种类之一,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民族文化底蕴,但Bei jing Opera这个京剧的英译除了能给人一些方位感或地理上的概念外,京剧的全部精义、神韵和绝无仅有的文化特色,都让一个极其专门的西方术语遮掩掉了!
问题还不仅仅如此,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剧种也都被英译戴上opera的洋帽子,如Shao xing opera(越剧)、Guang dong opera(粤剧)、Hu bei opera(汉剧)、Shan xi opera(晋剧)、Si chuan opera(川剧)、Chu Opera(楚剧)、Sha an xi opera(秦腔)、Kun qu opera(昆曲)等等。它们的弊病与京剧的英译大体上是一样的。
而且,如此众多的opera,难免会让西方人产生混淆,摸不着头脑,显然不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戏曲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必须摘掉英译戴在京剧以及众多中国地方戏曲头上的“洋帽子”,给它们准确的译名。专有名词意译不如音译。
其实,各种语言中,都有不少承载着本民族特有文化信息的专有名词,用其他语言是难以精确对译,甚至是无法意译的,比如上文所提到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吃力不讨好地意译,不如进行音译。这是翻译中常见的做法,也符合翻译的一般规律。
现在看来,对汉语中这类专有名词的翻译,比较可行的还是采用汉语拼音标明原文读音的办法。如上边提到的拙政园可译作Zhuo zheng Garden;京剧译作Jing ju;昆曲译作Kun qu等等。即使有些专有名词,意译也许并不十分困难,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紫禁城等,但由于其内涵着极为丰富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信息,似也以音译为宜。如故宫译作Gugong(或Gugong Palace),颐和园译作Yi he yuan Garden,长城译作Chang cheng等等。
顺便说一下,故宫现英译为Imperial Palace,英译的字面意义就是皇宫,“故”的意思一点也未翻出来,原文中的历史感在英译中丧失殆尽。与此相联系的故宫博物院,英译作the Palace Museum,也有同样的毛病。颐和园现译作the Summer Palace,意为夏宫,意思倒是不错,只可惜世界上的所谓夏宫决不止一个,原文本身所透出的民族文化特性也因此译而消解。
对上述专有名词进行音译,起码有三个好处:一是不生硬滞涩,可以让西方人一看就知道是源自中文的专有名词;二是不会造成误导,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概念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三是如同许多外语的中文音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一样,这些汉语的英文音译也肯定会丰富英语的词汇。
当前,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扩大,希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准确地向外国人译介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杰出创造,是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但目前在我们的对外翻译中,确实还存在不少不准确、不规范,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地方,亟需加以订正和规范。
要对汉语中大量内涵着中华民族独有文化信息的专有名词和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进行梳理,给出准确和规范的译名,并进行科学界说,不能也不可能由外国人去做。这是中国人本身的事情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需要举国之力,协调并汇集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旅游、新闻出版和社科等方方面面的力量来进行。虽然难度很大,但由于这项工作不仅事关中外文化交流,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对外形象、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因此值得花大力气去做。